学校地址:安阳市远景路西段路北
办公室:0372-2821895
郝老师:16603729222
姚校长:13569061428
靳校长:18568826666

你知道如何高效学习?

创建时间:2022-03-10 14:13
浏览量:0

— 1 —
不变的是场景。

有人说,高效学习拼体力、拼智力、拼方法、拼自律,对,这些都对,但是在戴维看来,我们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因素,就是“场景”。
场景和学习这个动作本身一样重要。
关于学习场景,你了解多少?
让我们回到原始社会,看看原始人怎么学习的。
原始人的学习场景有四种,营火、水源、洞穴、生活。
我们一个一个来看。
1)营火,听故事的地方。
夜幕降临,辛勤打猎结束了。原始人回到部落,吃饱喝足点起火堆,大家围坐在篝火旁听老人家讲故事。
部落的长者,他们拥有知识,拥有权威,他们讲述神话故事来解释世间万物为什么存在,他们讲自己如何制服猛兽,去哪儿找食物,等等。
所以,营火,也就是篝火,是听故事的地方,听知识权威者讲述。
对应到今天的学习场景,就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,学生们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课。
罗振宇的启发俱乐部这个场景,也叫篝火。
讲故事这个场景非常重要,有用的故事教会人生存,有趣的故事让人们记住,然后口口相传,一代一代向后传递。

2)水源,对话发生频繁的场所。
人类生存离不开水,和尚也需要打水喝。
于是,原始人中每天派一小队人,去森林深处寻找水源。这群人肩负着重要使命,他们相互信任,一路上交流讨论,一路探索去完成使命。
这个过程,是学习。
水源对应到今天,就是同龄人在社交中相互学习的场所,比如,办公室的茶水间,复印机旁边、餐厅、学校的走廊过道操场,等等。
在这儿,大家通过对话来学习。
这个场景的优点是,学习成果的不可预测性,得到意外的收获。
你不知道别人会聊什么,但你可以肯定的是,大家通过对话碰撞,会产生很多新奇的想法。
这是在营火场景中无法获得的。
但在设计水源场景时有一个难点,是它受限于规模。
营火场景里,老师讲课底下可以坐着上百名听众,而水源场景里,真正能够参与对话讨论的人数,往往不会超过4个。

— 2 —
善用学习场景,才能更有效地学习。

如果营火是演讲陈述的场所,水源是展开对话的场所,那洞穴就是对知识进行认知建构的场所。
我们接着来看洞穴和生活。
3)洞穴,反思式学习的场所。
当一个原始人躺在洞穴深处,闭上眼,周围一片漆黑,他在想什么?明天上哪儿打猎呢?找水的路上,有什么吃的可以采集?
这是原始人自己和自己交流对话、反思的场景,通过自我引导来独立完成知识的内化,这个过程依然是学习。
今天,我们可以借助外部资源,比如书、网站信息等来学习,但还是得通过独立思考来消化。
1752年出版的一本牛顿传记,是根据对牛顿的采访整理成书的,书中说:

晚餐后,天气暖和,我们去花园喝茶,花园里的苹果树撒下片片荫凉……他跟我说,在他发现万有引力的那天,也和今天的情境差不多。当时他也是坐在树下,正沉浸在思考之中,苹果突然掉下来。他心想,为什么苹果总是垂直掉落下来呢?

牛顿和苹果的故事可能是科学史上著 名的故事之一,但这一伟大的发现,就产生于洞穴场景。
洞穴,学会独立思考,反躬自省,反身自问。
留出给自己的洞穴时间,把知识内化。

4)生活,在构造中学习。
我们怎么知道我们知道我们所知道的呢?
听起来很绕,很哲学,但这就需要我们把前三个场景中获得的各种灵感,放置在生活中,去反复检验。这也是学习。
学习有效的方式,就是亲自动手。
戴维在书中说,他曾经带过一个机器人研习班,班上有一名五年级学生,她制作了一个装置,想直接用饮料吸管来支撑这个装置。
但这个装置比较重,直接压垮了几根吸管。

于是戴维建议她,把吸管弯曲成长方形,然后用胶带把首尾连接起来,再试试看效果怎样。
实践结果,长方形也不稳定。
接着戴维又建议她,把吸管弯曲成三角形,再试试看。
结果实验很成功,三角形非常稳定。
这个实验让学生豁然开朗,她一下子记起来,其实在日常生活中,她每天都会见到形形色色的三角形结构,比如桥梁的桁架结构,照相机的三脚架等等。
她告诉戴维,她回想起来,其实数学课上老师有讲过三角形的稳定性,但她几乎忘光了。
而这次,当她为自己的机器人制作过一次三角形腿时,恐怕她很难再忘记了。这就是实践的力量。
上学时很多物理化学实验,听老师讲100遍可能都不理解,但自己动手做一遍实验就明白了。
生活,将学习带到实践中去。
从原始社会到今天,学习不变的,就是场景。
善用学习场景,才能更有效地学习。

— 3 —
不是老师不会教,而是教学环境不合理。

善用学习场景,还需要会设计环境。

以学校为例,教学环境就非常重要。

戴维说,不是老师不会教,而是教学环境不合理。

在他的孩童时代,学校给人的感觉很压抑,就像个长方形的盒子,里面隔成一间间大小、形状相同的教室,每间教室再配上毫无舒适感的课桌椅。墙壁上装饰单调,教室正前方是一块大黑板,老师就站在黑板前讲课。

这样的场景,导致学习过程很无聊。
而童年恰恰应该是一个充满探索的快乐阶段,要在玩耍中不断去发现。

后来长大后,他开始反思,他孩童时代学校设计的不合理之处。

理想的课堂是什么样子?

书中写到,有一位阅读指导老师,心中的理想课堂是这样的:

我想要一间特殊的阅览室,正中间铺一块软垫,放上一些漂亮舒适的抱枕,让那些喜欢躺着看书的孩子们尽情躺着阅读。
左边挂一些蛋形吊椅,这是专为那些喜欢阅读时拥有一方自己安静小天地的孩子准备的。阅读室的其他地方则安排有桌椅、计算机、书柜和一个壁炉,之所以想有壁炉,是因为我们这里冬天很冷。
我还希望在阅读室有一间自己的小阁楼,这样我就能单独辅导某个学生,而不会影响班上其他同学。在我的理想教室里,不希望在教室正前方设计一张自己的讲桌。

这位老师心中的理想教室,把营火、水源、洞穴场景融合在一起了。

有学者提出,“为什么学校不能像迪斯尼乐园一样令人兴奋呢?”

所以说,问题的根源不一定在于老师,而在学校设计上。

当代人的学习似乎很可怜,在教室里排排坐,好像变成了营火这一个场景,这是大多数学校的普遍现状。

我们的教学系统似乎也过分依赖老师的演示、讲解,讲故事的模式被逐渐强化,实验课和实操课的机会变少。

但是,我们要知道,这不是学习的全部。

想改变这个状况,可以尝试重新设计教室的布局,重新配置教学设施,融合四种场景。

教学的关键目标,是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。

通过改变学习环境,通过任务驱动的学习方式设置难度合适的挑战,能让人进入心流状态,更加高效学习。

— 4 —
重新想象学习场景。

积极上进的我们,作为终身学习者,我们要探索每一个场景。
在今天科学技术的加持下,如何升级场景,让场景更具学习力?
戴维给出了很多把技术和场景结合在一起的方法,在他看来,技术会让场景本身更具学习力。
比如,在营火场景中,可以通过短视频来激发学习力。
“中世纪晚期摩尔人的世界史课”,一听到中世纪,和摩尔人这两个词,你什么感觉?是不是感觉内容会有点枯燥。
老师如果一上来就讲历史、时间人物地点事件,应该会很无趣。
戴维的建议是,可以做一个短视频,放几张中世纪葡萄牙教堂的照片,加上一些背景音乐。
然后从小问题开始,为什么在那个时期教堂明明是祷告的地方,样子却设计成堡垒式的结构呢?你们觉得奇怪吗?
接着,让孩子们分组研究,整理出材料,讲给其他同学听。
感兴趣、加上自己花时间研究,这是一种高效的学习方式。
比如,在水源场景中,通过社交工具、线上办公软件,实现合作式学习。
今天线上开会讨论、线上协作办公已经越来越普遍了,也有为师生提供在教室中使用的社交网络平台。
优质水源不能只是单向交流。
再比如,在洞穴场景中,用编程思维构建认知。
戴维说,编程软件是一个特别好的技术工具,既可以用于水源场景中的共同协作,又可以用于在洞穴场景中,培养个人独立思考的意识。
儿童,就已经可以开始用Logo语言编写东西了,比如,在屏幕上绘制一个正方形。
如果他编写的程序不能运行,他肯定要去思考哪儿出问题了,找出bug,不断修正。
这正是学习的关键,在不断尝试和思考中,飞速成长。
还有,在生活场景中,用3D打印机、机器人技术深度交互学习。
自己动手设计游戏、做仿真机器人、机械臂、3D打印,这些技术应用在生活中,大程度地开发了大家的动手能力,在实践中真正学到东西。
戴维说他开始思考,能不能建立一个技术加持的学习环境,将4大学习场景极为和谐地整合到一起,让学生在参与某个特定项目时,能够在4大学习场景中轻松切换、高效学习。
抱着这种想法,他观察了包括迪斯尼乐园在内的许多虚拟体验空间。
经过持久的努力,他认为他终于找到了一个对学生而言堪称很好的空间——教学全息甲板。
这个技术概念,是出现在科幻电影《星际迷航》中,有一集《瓶中船》就是用沉浸式虚拟世界作为背景,里面所有物体都是计算机模拟出来的,人们可以随心所欲地选择场景,比如维多利亚时代的起居室、海盗船等。
这样的全息甲板有一大特征,那就是能够让人对虚拟物体产生真实触感。
当然,这还是想象中的场景,戴维把它叫做“可重置的沉浸式学习空间”。

今天我们讲了原始人学习的四种场景:
营火,听故事的地方,听知识权威者讲述;
水源,对话发生频繁的场所;
洞穴,反思式学习的场所;
生活,将学习带到实践中去。
人类所有的学习过程都离不开这四种场景。
有时候学不好,不是老师不会教,也不是你不会学,而是场景没用对。
传统的课堂大多依赖“营火”式的学习场景,而我们需要从营火,走向水源、洞穴和生活。
真正的学习是一次冒险,就像人生一样。
学会重新设计场景。
从营火、水源、洞穴、生活到全息甲板、元宇宙,技术,让场景本身更具有学习力,也不断让终身学习者们释放自己的潜力。
学习场景的革命,让我们通过更好的教学模式和场景,更加高效地学习和成长。